關於IDAA

廖偉立導讀全新作品「台南左鎮化石園區」/IDAA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

2020.05.26欣傳媒


8月18至19日舉辦2019台灣空間美學創作交流協會(簡稱IDAA)會員兩天一夜的交流及參訪活動,第一站來到了「台南左鎮化石園區」,是廖偉立建築師最新完工的共構案,由左鎮化石博物館與光榮國小所組成,總共分為三期,目前完工的化石博物館為第一期,往後將遊客中心延伸到博物館做整體的串連。

廖偉立建築師講述台南左鎮化石園區整體設計的概念,郭老師導覽左鎮化石博物館

左鎮化石博物館(圖左),左鎮化石博物館與光榮國小交界空間(圖右)

廖偉立建築師介紹博物館的設計是以社區的概念將建築量體打破,分散為五個場館,並且參觀博物館有一個固定順序的動線依序參觀自然史教育館、故事館、生命演化館、化石館及探索館,五個場館代表著五個化石散落於地層中。廖建築師說明博物館建築內外行走動線的上下進出為的是呈現遊園的概念,通過空間高低寬窄的變化,人的心情也會跟著變化,並舉例路康的Kimbell美術館也是透過此種的操作手法,以及位於草屯的毓繡美術館亦是以拉長空間來將參觀者的停留時間拉長。

左鎮化石博物館 入口門廳(圖左),博物館散落的建築量體(圖右)

博物館行走動線以遊園為概念

建築館內上下行走動線

接著由郭老師為大家做左鎮化石博物館的導覽,首先至位於地下層的自然史教育館開始參觀,動線的向下設計是為了營造參觀者進入地層的感受。通道呈現出各個沉積岩層堆疊的狀況,展區展示起初於菜寮溪發覺化石的來由,以及互動設施。特展區目前展出傳達環境教育的議題的暴龍與長毛象展覽。

參觀者進入地下層參觀(圖左),穿梭博物館感受光影變化(圖右)

接著來到故事館,是從前的菜寮化石館,由台南市政府所經營,民國70年由台灣第一位女建築師王秀蓮建築師所設計,目前場館保留當時的建築並與兩年前開始興建新建築連接,故事館中央設計一處天井,引入自然採光。館內展出保留於左鎮的西拉雅族民間用具,也展出左鎮陳春木先生對左鎮化石蒐集的貢獻,化石都緣於周邊的溪流,以及向早坂一郎學習化石等經過。走出故事館可以看見生命樹-雨豆樹,穿越天橋來到生命演化館,展示生命演化的過程,用螺旋向下的動線方式呈現,如同將時間扭曲,將幾億年前的生物,從古海洋生物、陸地爬蟲類到鳥類及哺乳類一一展示。

故事館中央天井引入自然採光(圖左);攝影/王彤、走出故事館可以看見生命樹

生命演化的過程螺旋

生命演化館出口戶外的化石挖掘區內有一隻完整的犀牛化石,提供小朋友考古挖掘的體驗,最後是化石館及探索館,化石館呈現菜寮40萬年前的物種樣貌,以及各類物種的化石。探索館展出臺灣在地化石以及左鎮人考古研究,也包括多種的大象化石。

建築館行走動線以遊園為概念

連接故事館及生命演化館的天橋(圖左),牆面開洞可以感知戶外環境(圖右)

通道牆面開洞序列

博物館清水混凝土牆面紋理與扶手

博物館開窗局部

各展館之間通道(圖左),建築外部開窗局部(圖右)

透過建築開窗看見不同展館內移動中的遊客

透過建築物邊界線形成框景(圖左),透過窗洞形成框景(圖右)

結束了化石博物館的參觀後,IDAA會員們也與廖偉立建築師進行了交流問答,其中面對如何回應博物館與學校共構的問題,廖建築師解釋由於國小從前就位於此,所以採集化石一直與師生都有很大的關連性。博物館綠色的屋頂與故事館原先的綠色屋頂做了呼應。化石園區與光榮國小的共構可以藉此讓學生練習擔任志工,公共場域也可以作為國小的活動空間。建築使用材料方面,從一層的清水混凝土加磚,到二層的集成材與屋頂的金屬板。來自對於人生的態度以及台灣的特徵,多樣性的樣貌,其中原先設想以竹子建造的部分,後來公家機關因維護等考量而改成現在所見到的集成材。建築空間回字型的動線,挑高與挑空也考量到往後的展覽空間的使用。

最後,廖偉立建築師也勉勵大家,雖然與客戶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將自己的設計消磨掉,但還是期望能保持不斷的學習,日本建築師杉本博司曾說設計能堅持到什麼程度,就知道設計者的本事有多少。

廖偉立建築師與IDAA會員交流問答

全體大合照